2008年02月14日15:48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评论员
曲涛
在中国客车业也算很有知名度的牡丹客车的轰然倒地应该列入2007年的重大客车新闻
在中国客车业也算很有知名度的牡丹客车在2007年轰然倒地。尽管很多媒体评的客车十大新闻中没有这一条,但我相信很多业内人士都会把这件事列入2007年的大事件。
坦率地讲,我虽然在客车行业多年,但对牡丹的关注并不多。我不敢妄自分析牡丹关门的N条原因,只是想从外界的角度谈谈牡丹客车以及这类企业的死亡原因。
牡丹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我想我们可以从它近年来在市场上的表现给出一个大概的描述:
牡丹是一个大品牌,年产销也曾接近万辆,拥有较多的用户;
牡丹不是一个强品牌,因为只有知名度,严重缺乏美誉度和忠诚度;
牡丹是一个生产低档客车的企业,“便宜”是共有评价;牡丹的长处在于模仿,鲜有创新;牡丹是一个长期处于亏损的企业。
我们把上面条件综合一下就是:弱品牌、低档产品、没有创新、亏损,其实符合这四项特征的企业远不止牡丹一家。
牡丹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其历史条件的,这个在四五年前还产销近万辆的企业,在中国客车企业销售量排名也进入过前6名,曾是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强有力的竞争者。但是,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在“三龙一通”快速发展的背影下,它却很快灰飞烟灭。
我无意恶批牡丹的种种表现,只是觉得在客车市场大变局的过程中,牡丹之死是有其代表性的。
企业需要不断认识市场,适应市场,抱着以往的经验来生存的企业在市场竞争折戟沉沙是很正常的现象。牡丹之死只是市场经济调节的一种结果,只是因为它曾经大过,所以才会引起我们的关注,其实像牡丹这样的企业在中国的客车行业内是有一定数量的,它们或者已经死亡,或者即将死亡。
细细分析中国客车行业近年来的产销数据,我们发现客车行业的增长是调整中的增长,而非全面增长,最明显的就是低档客车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牡丹以及许多类似企业关门的社会因素。
我相信牡丹之死是有着很多内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于它有着广泛的代表性,我们可以把牡丹之死看作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个时代是几乎所有自主品牌客车都经历过的:没有品牌,只能生产低档产品,模仿,没有创新。但是各企业的结果却大不相同,“三龙一通”有了今天的成绩,而牡丹却关门息业。差别在哪呢?我的体会是:
第一,经验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起作用,当环境变了,经验就成了毒药。当市场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我们都没有任何规范,做事只能靠摸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总结经验来指导未来的工作,这是很多人的正常思维。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经验的使用是有客观条件限制的,当这个客观条件变了,经验就失效了。
第二,模仿是不具备创新能力时的做法,跟着别人永远难以做大。一个新生儿就是在模仿中成长起来的,但是当他有了自己的思维模式的时候,就会产生独立的人格。
对于企业也是一样,在企业发展的初期模仿别人,只要在法律许可的条件下,模仿并不是错。模仿是一种捷径。但是如果把模仿的捷径当成是企业快速成长的良方,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创新过程也是企业实力的积累过程,没有创新,企业不可能健康成长。
第三,品牌在一个行业的初期也许显不出重要性,因为大家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随着行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品牌正在成为商品力、渠道力之外的第三种影响力。可以讲,品牌是企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关于品牌的作用,专家们已经给出了很多的论述,在此我只想说明品牌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素质的表现,那些品牌较差的企业在市场表现往往都是心浮气躁,投机取巧。
牡丹之死是中国客车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正常的新陈代谢,对行业发展的大局来讲,并不是一件坏事。
(责任编辑:靳明)
[ 本帖最后由 jy_06 于 2008-3-1 17:3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