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313
- 人品
- RP
- 死鱼
- 条
- 战斗力
- 鹅
- 节操
- 斤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20
|
|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交通部建设节约型交通的要求,福建省交通厅制定了《“十一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节约型交通白皮书》,现发布如下:
一、节约型交通的内涵
交通行业是资源占用型和能源消耗型的行业,建设节约型交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转变交通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缓解交通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
节约型交通是指各种运输方式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环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的体制和机制,依靠科技进步,转变交通供给方式,扩充能力,缓解交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交通供给和消费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交通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实现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交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建设节约型交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把走资源节约之路贯穿于交通建设和运输管理的始终;内在要求是交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外在特征是实现资源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
二、节约型交通建设现状及面临形势
经过多年努力,福建交通在路网技术等级和结构的优化、港口的发展、交通信息化水平、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编制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也促进了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交通行业效能。
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公路建设用地需求较大,供需矛盾突出;部分路面早期破损严重,达不到设计寿命;港口岸线、水域、内河航运资源未得到科学合理利用,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不够;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各个环节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运输协调能力不足,交通组织与决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十一五”期间,福建将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加快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经验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美元向3000美元跃升的阶段,将迎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严峻挑战。
新的形势和环境给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交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交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建设任务繁重、对资源需求量大。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地丘陵众多、地形地貌复杂、人地矛盾突出,在节约型交通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矛盾,合理利用港口资源优势,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特点紧密结合,以节约土地资源、岸线资源、能源、材料等为核心,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坚持高效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重,切实使资源的利用向节约型方向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交通增长方式向集约型方向转变,达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构建和谐平安、服务全局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基础保障。
三、节约型交通发展战略
3.1 总体思路
建设节约型交通的总体思路:从加强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资源角度出发,正确处理好、统筹好交通发展与资源约束、环境制约的关系,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约土地、节约岸线、节约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与交通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调整运输结构,完善交通组织管理,推进交通科技进步,创新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交通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3.2 发展目标
树立交通行业节约型发展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耐久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运输结构合理化,降低增量资源的使用和全寿命成本,提高运输供给能力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一五”末与2005年相比,争取实现公路每亿车公里用地面积下降20%;沿海港口每万吨吞吐量占用码头泊位长度下降25%;营运车辆、船舶每百吨公里能耗下降20%;内河运输量占综合运输量比重有所提高。
四、节约型交通实施方案
4.1 科学决策,合理规划,促进可持续发展
战略取向:科学决策是最大的节约。在科学规划和前期工作方面,应深入加强土地、港口岸线、港口水域、内河航运等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研究,以交通需求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为中心,从长远、全局的发展高度制定规划,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站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经济发展新的起点上,进一步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网,促进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以及通道、港口岸线、港口水域和内河航运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推动交通建设和运输业的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向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最大化地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充能力、改善服务和缓解制约。
发展方向:
——完善科学决策机制
——加强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重视和加强规划指导
——优化路网、站场、港口布局
——结合水资源综合开发,发展内河航运
拟选项目:
(1)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06~2008年)
根据福建省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的现状和规划,结合经济、人口、资源、地形等因素剖析区域现有路网规模、路网结构、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程度,并对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通道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研究并提出优化方案。
(2)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研究(2006~2007年)
以福州、厦门两个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研究重点,同时积极推进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整合交通资源,完善交通需求组织管理,提高客货运输效率。通过加强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使客货运系统不同功能的交通方式有机结合,形成统一的客货运输体系,从而提高整个综合运输网络的运行效益,缩短人们出行时间,提高舒适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综合运输体系的总体效益和服务水平。
(3)建立福建省节约型交通建设评估体系(2006~2008年)
根据规划要求,阶段性地对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对规划、设计等方案进行优化,提高决策水平,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建设成本,促进交通建设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4)福建省农村公路建设成效分析与评估(2006~2008年)
从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出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阶段地对农村公路建设成效进行分析与评估,促进农村公路交通建设和发展(包括公路、客运站点、渡改桥建设)。
(5)福建省沿海港口岸线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2006~2007年)
以港口专业化、大型化、深水化、集约化建设为出发点,对福建省在岸线资源利用、港口布局、港口陆域土地使用、集疏运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保护岸线资源、港口集约开发及优化布局等有效措施或方法,提高港口建设中土地和岸线的综合使用效率,实现港口建设可持续发展。
(6)福建省沿海港口岸线控制性规划(以湄洲湾港为试点)(2006~2007年)
为了保护珍贵的深水岸线资源,深入挖掘港口岸线的潜力,提高岸线的使用效率,协调全社会各行业对海岸线的综合开发利用,近期以湄洲湾港为试点,开展福建省沿海港口岸线控制性规划。规划将遵循临海城市、临海港口、临海产业的发展规律,结合区域岸线资源和自然条件的特点,融合海洋渔业、环保生态、人才就业等发展要求,以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和沿海港口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推进海峡西岸港口群建设和节约型交通建设为发展目标。
(7)促进内河航运发展(2006~2008年)
结合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实施航电结合,以电养航的开发模式开展深入研究,并提出内河整治及航运发展方案。
(8)交通科学决策支持技术研究(2006~2008年)
面向交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问题,开展交通决策支持技术研究,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交通发展战略、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运营组织等领域实现决策的数字化、可视化、公开化和协调化,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质量和效率。
(9)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经济腹地拓展研究(2006~2007年)
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外港口腹地拓展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和研究各港口货物吞吐量、货类、来源和流向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经济腹地范围及其变化趋势,从而为港口腹地拓展、通道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及综合交通网络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4.2 更新理念,创新设计,实现方案优化
战略取向:在设计创新方面,要紧紧围绕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交通部提出的“六个坚持,六个树立”设计工作的新理念,转变思维,充分考虑地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满足安全性和功能性的条件下,在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进行灵活设计和创作设计,实现“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优美”、“质量优良”、“系统最优”的目标。
发展方向:
——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
——科学制定标准,合理选用技术指标
——合理选用线位资源
——优化项目设计方案
拟选项目:
(1)福建省公路水泥砼路面结构与技术指标研究(2006~2007年)
根据福建省车辆荷载、水文地质和建筑材料等实际情况,研究适合本省的公路水泥砼路面结构的技术性能指标,力争达到节约资源、节省投资和路面使用耐久的目标。
(2)花岗岩石料与乳化沥青黏附性研究(2006~2007年)
通过对花岗岩石料和不同产地的沥青、乳化剂、抗剥落剂及添加剂等原材料生产的乳化沥青的黏附性检测、比较、分校,确定最优化的原材料品种,通过提高花岗岩石料与乳化沥青黏附性,延长乳化沥青在路面的使用寿命。
(3)公路隧道洞口段照明参数研究(2006~2007年)
通过对龙长隧道洞外亮度值和洞口段自然光的实测,提出优化改造及控制方案,优化龙长隧道的照明设计,使龙长隧道的照明设施和运营费用比原设计节约20%~30%,并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4)闽江内河船型标准化研究(2006~2007年)
通过对闽江航道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内河整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闽江内河船型标准化研究,达到降低能耗,提高沿江船闸通过能力和内河运输综合效益的目的。
(5)突破某些现行技术标准,创新和制定省级技术标准规程、规范(2006~2010年)
鉴于现有技术规范更新慢,某些技术规范滞后而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实际,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总成本最低、总效益最优的原则,提出可行性新技术标准。以此推进技术标准向区域性和合理性方向发展,为节约型交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4.3 推广技术,综合利用,实现节能降耗
战略取向:在交通建设方面,从分析公路的设计标准与实际交通量和荷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对路基建设标准、路面水泥层的厚度、新材料的应用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并推广有实用性的节约型技术,建设优质耐久工程,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在运营过程中,鼓励引进和采用车辆、船舶用油,码头装卸设备用电等行业节约型技术,推广先进的标准化车船装备,发展交通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型行业建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