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福州

 找回密码
 注 _ 册
搜索
查看: 536|回复: 0

[转帖]水福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0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BR></P>
<P>  题解一:福州东面是海,西面是武夷山脉。海洋带来大量温暖水汽被武夷山脉阻挡,把福州造就成一个巨大的“桑那房”。</P>
<P>  题解二:福建母亲河闽江流经福州入海,水量充沛的闽江滋润着福州。福州周边山峦重叠,又有千万涓涓溪流汇集,形成城里密布的内河网络。</P>
<P>  题解三:福州人柔弱。曹雪芹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福州人也是水做的。</P>
<P>  一粒福桃</P>
<P>  中国地图上,福州在公鸡肚子最柔软、最圆滑的部分。虽面对太平洋,却有宝岛台湾阻隔大洋风浪,真是一个“温柔舒服乡”啊。</P>
<P>  中国城市以“福”字开头的不多,所以福州人总有点沾沾自喜,好像天下福气像一朵瑞云永远漂浮在自己的头上。福州人也好用“福”字,将“福”字用得巧妙、用得机智、用得肆无忌惮。</P>
<P>  外地人到福州有一件事总不习惯,就是福州人把圆的东西统称为“一粒”(福州话的语音为SO LA)。一粒鱼丸、一粒福橘、一粒乒乓球还可以接受,篮球也称为“一粒”就让外地人“晕菜”了,还好福州人是有控制的,绝对不会说“一粒地球”或者“一粒太阳”。</P>
<P>  古代福州的城市形状像“一粒”仙桃。闽江从城市的南边流过,流入东海,福州就像闽江这个树枝上的“一粒”仙桃。滔滔闽江给这个仙桃源源不断地输送养份,这个安逸的城市在朝代更替中,城池逐渐扩大,仙桃也越来越饱满。福州城市四周都是山,围出一个像漆盘一样的盆地,仙桃稳当当地端坐在这个漆盘中间,这“粒”有着2200年历史的仙桃被青葱山岭呵护而千年长鲜。</P>
<P>  福州人在厦门人面前有点气短,因为福州市区距离大海还有几十公里,而且闽江流入大海带去了许多泥沙,使闽江口海域的海水不那么碧绿清澈,沙滩也不是那么橙黄。前些年福州人想开发海滨旅游,也建设了不少设施,但终因海水不争气,人气始终旺起不来。看着厦门人抱着鼓浪屿数钱,福州人心里总不是滋味。</P>
<P>  但是福州有独特的优势。</P>
<P>  北方来的朋友,特别是女同胞,最受用福州的气候。福州的空气饱含水汽,整个城市湿润得像一个大蒸房。北方女子羡慕福州女子的好皮肤,满街来来往往的女孩儿脸儿都又薄又细腻,像薄胎瓷人儿一样。北方女子走在福州的水汽里会说:啊!真好呀!免费蒸脸了。如果到北方推广福州的“自然美容游”,估计一定很有市场号召力。</P>
<P>  福州的春季像北方的秋季,满街都是落叶,而那个落叶不是被寒风吹掉的,而是被春天生出来的绿叶芽拱掉的。三四月的几场雨水之后,树木吸饱了春雨,新的生命就在枝头蠢蠢欲动了,暖烘烘的阳光一照,陈年的秋叶呆不住了,因为新芽在后面顶着呢,于是恋恋不舍地飘走,就一两天,满街的枝头便全部是嫩绿嫩绿的了!</P>
<P>  很早以前,福州大部份都在水下,城里的几个小山头是海里的小岛,居住在岛上的人靠舟船往来。因此,福州人自古就善于操纵舟楫,也才造得出巨大的福船。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海水退了,渔猎的人开始筑城。公元前202年福州开始有了城,叫冶城,方圆几里。500年后,北方战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林、黄、陈、郑等8姓颠沛流离来到东南一隅福州。人口多了,城池又要扩大,于是建“子城”。又过了500多年,闽王王审之建罗城。跟随王审之入闽的大量中原百姓不仅带来了大量先进生产技术,也使福州的人口大大增加。一次次扩大城池,城市也一次次进步,越来越繁华。城里不仅有官府差人,也开始有了商人、小市民。商业促进了交通,大船载着货物从海上进入闽江,直抵南城门下,货物从大船卸到小船里,小船顺着内河进入城市的各个角落。商业发达启发了城市的娱乐业,内河边上,酒肆歌楼,灯红酒绿。</P>
<P>  早年的泥腿子经商发财买房置地,然后让后代读书;学而优则仕,书读好了顺闽江北上走漫漫驿道进京赶考,考中便了却一身功名,去做官;做大官,然后衣锦归乡,再用大把银子置更大的地、更大的房、娶更多的老婆、生更多的儿子,子子孙孙荣华富贵。</P>
<P>  这就是福州人的生活理想和人生极致。</P>
<P>  福州的地方戏剧叫闽剧,闽剧里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一介穷书生经年苦读,在一富家小姐或一青楼女子资助下进京赶考,中得状元,做得大官,招得驸马,衣锦还乡,忘恩负义。后经多方教育,书生幡然悔悟,迎娶旧情人,皆大欢喜。在这样的故事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福州人是温柔的、懦弱的、通情达理的。“不争”和“忍”是福州人的人生哲学,也为自己和后代求一份安逸。大街上看到福州人吵架,不用劝。吵架双方的骂声可能越来越高,但距离却越来越远。一会儿,吵架双方都不见了。</P>
<br>
<P>  旅行家指点</P>
<P>  乌石山和于山</P>
<P>  福州民间长期以来流传“三山现、三山藏、三山看不见”的民谣。这样加起来就有九座山,但是真正可以一看的只有乌石山和于山,其他几座山不过是个小土包而已,许多福州人也不知道它们在哪里。</P>
<P>  乌石山和于山都以摩崖石刻为长。乌石山也称乌山、道山,中国古典文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而使之闻名。乌石山和于山各有一座乌塔和白塔,相距一千多米,遥相呼应成为福州的标志。</P>
<P>  乌石山和于山在市中心,游览十分方便。无需门票。</P>
<P>  汤之福州</P>
<P>  说福州还是要说水。</P>
<P>  在福州西边的昙石山很早就发掘出古人类活动遗址,其中一个墓葬的陪葬品是18个瓦罐。考古学家费了不少脑筋才搞明白这些瓦罐的来历,而且答案是从今天福州人的生活习惯里考据出来的。</P>
<P>  福州人的酒席上最多的是汤,第一道菜是汤,最后一道菜也是汤(甜汤),中间还有许多道汤,吃的客人一肚子汤汤水水。外地人心里嘀咕:福州人怎么如此小气,尽给客人灌汤?福州人却说:喜欢喝汤的人多情!</P>
<P>  古时候的福州是一片汪洋大海,昙石山是闽江的淡水和海水的交界处。咸淡水交界的地方海鲜味道最好,福州的先人用坛坛罐罐来烧海鲜,鱼虾蚶蛤各有各的味道,绝对不在一个瓦罐里面混煮。所以,18个瓦罐都不为多。墓葬的主人太喜欢吃了,死了也还要继续喝汤。</P>
<P>  古代的福州城里内河密布,那时候的河水清澈无比,河边有一个爱情故事。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年间,有一个卖画书生,名唤艾敬郎;艾家前门临巷,后门傍河,左近利涉桥;桥下河水清澈,波光流影,煞是明媚;敬郎朝夕都在后楼作画。隔河对岸有一楼,楼侧有一株硕果累累的荔枝树,楼中有一妙龄女子叫冷霜蝉;霜蝉飞针走线在楼上做女红。有一天,敬郎凝视荔枝,欲描画;霜蝉以为艾生口渴,摘下数颗荔枝投掷过楼。敬郎得荔,掷过大绛桃回敬。此后每日二人抛来投去。一日,冷霜蝉又将荔枝投来,艾敬郎思忖有顷,引用李义山诗句,在大绛桃上面书写“身无彩凤双飞翼”,回掷过楼。霜蝉接挑后,在罗帕上书写“心有灵犀一点通”,包着荔枝又掷过来,一段爱情故事就这样敷衍开来。</P>
<P>  福州人最爱这个故事。虽然艾冷两位小人儿的一段姻缘被闽王破坏,但二人仍立誓生则同生、死则同死,来生再结百年之好,最后双双纵入火塔,化做一对鸳鸯从烈焰中飞出。现在利涉坊已经是繁华闹市,现代男女也不会“投荔报桃”地传情达意,因此故事才有滋有味,成为绝响。</P>
<P>  福州人不仅喜欢喝汤,还喜欢泡汤。</P>
<P>  福州以五四路为界,以东的地方有温泉,以西的地方没有温泉。温泉泉脉从福州北部的北岭向南逶迤而来,温暖了半个福州城。城东部的机关单位都有汤井,温泉接进每家每户,是福利。所以,住在城东的人比住在城西的人幸福,城东的房地产价格也比其他地方高许多。</P>
<P>  以前,福州人穿木屐,因为福州多雨,也因为几乎天天要泡汤。以前城里的街道都是石板铺就的,人来人往木屐噼啪噼啪,成为福州的主旋律。雨夜,淅沥的雨声和“答答”的木屐声陪伴福州人入美梦。</P>
<P>  福州城东边的许多地名都与温泉有关,比如“汤井巷”、“金汤境”等等。过去福州的温泉是自己冒出来的,叫“自然汤”。像农村的井边一样,热汤哗哗流出,男人在石条垒成的汤池里洗澡,女人围在外面洗菜,孩子和狗在冒着热气的地面上追来跑去。后来汤井被竹篱笆围起来,叫“三楹茅屋”,收费随意,并实行“日男夜女”。再后来,商人用汤井赚钱了,盖起豪华浴室,还起了各种各样的名字,比如“福龙泉”、“天生泉”、“醒春居”、“古三座”等等。</P>
<p>
<P>  五四路温泉村有福州历史最悠久的澡堂,叫古三座。唐末至后梁初(约901——908年),闽王王审知建罗城、夹城,民工在汤边与树兜间发现地下涌出热水,遂筑汤池供人洗沐。1972年,“自然汤”停涌,古三座澡堂改为人工抽取。1985年因房地产拆迁,1997年温泉村又拆迁,从此古三座消失。</P>
<P>  福州人的懒散和悠闲恐怕与泡汤有很大关系。</P>
<P>  老澡堂门票仅3元钱,汤池里飘荡着浓烈的硫磺和漂白水的混合气息,雾气里有走来走去的木屐踢踏声,楼上楼下有几十排竹躺椅,白瓷砖砌成的大池子里,奶白色的泡澡水冒着热气,汤客全身通红。每天从清早4点到晚上10点,泡澡的人络绎不绝。澡堂里还有工精技湛的擦背推拿师,他们下手从容轻拂,切肤紧凑,推擦有力;污垢成层脱落,全身血液畅流;擦后再浸泡,起浴后如释重负,全身暖和炽热;如小恙初起,及时泡澡再擦背,病疾自去,十分奏效。</P>
<P>  可是这些美妙的澡堂大都逝去。</P>
<P>  旅行家指点</P>
<P>  福州温泉</P>
<P>  福州的温泉水质特别优良,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埋藏浅,水压大,温泉出涌口大多离地面40—65米,而涌水量每秒0.5—1升,钻孔涌水量可达每日900吨,不像其他地方要打百米甚至千米深井才能出水。二是温度高,福州温泉水温一般在40—60℃,最高可达98℃,如树兜钻井打出的硫酸氯化钠泉的出井口温度为74℃。三是水质纯净,无色无味,并含丰富的矿物质,对治疗肥胖症、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牛皮癣等有好疗效。</P>
<P>  福州除鼓楼外,台江、仓山、晋安等区都有丰富的温泉资源,郊县的蕴藏也很丰富,仅福州—永泰构造带内就露出了18处温泉群,而闽侯县的白沙、荆溪、南屿、祥谦以及闽清的塔庄、梅溪、雄江、桔林等乡镇都发现了温泉,连江县贵安村的温泉距福州市区仅28公里。</P>
<P>  古老的汤池店现在找不到了,但五四路以东的星级酒店的热水大都是温泉。</P>
<P>  福州大航船</P>
<P>  有水才有船。</P>
<P>  去年是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600年,中国有三个地方在庆祝,一个是郑和的家乡云南,一个是郑和船队的出发地南京,还有一个就是福州。</P>
<P>  福州人根据文献考据出来郑和船队的船叫“福船”,福州造的。福船是一种大船,郑和七下西洋在长乐太平港等候季风出洋,造的就是这种大船。梁启超先生曾经骄傲地夸耀说“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六十二,容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据随行郑和的马欢记载,福船长宽约等于今天的138米和56米。载重量可达7000多吨,排水量15000吨,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吨轮。</P>
<P>  福州人的精彩从明代的福船开始,到了近代的船政再次闪亮。福船的痕迹已经无处寻觅,但船政的遗迹还在。近年福州人花大力气修复,吸引人们前来参观游览。</P>
<P>  福州海阔江宽水深,福州人会造福船,福州是郑和远航的出发地,福州是左宗棠的学生沈葆桢的老家,福州有“船政文化”┄┄许多原因使福州成为中国近代史最值得关注的地方。</P>
<P>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国门。从此,洋人的军舰商船可以顺着中国许多大河大江大摇大摆地长驱直入。洋人占地贩毒捞银子,成为朝廷和国人心里的痛!痛定思痛,一些洋务派认为中国挨打是没有洋人的坚船利炮。大臣们和慈禧亲爸爸痛到了一块,洋务运动应运而生。1866年,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左宗棠、沈葆桢聘请法国人在福州马尾设厂造船,创办船政学堂。马尾成为中国近代的科技基地、造船工业发祥地和海军摇篮,福州船政从此扬名于世。 </P>
<P>  有位史学家说过,马尾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活化石。中国近代的重大事件或多或少都与马尾相关,与船政相关:中国第一家大型机器造船厂在此创办;中国第一批近代科技专科学校--船政学堂、电报学堂、飞潜学校在此奠基;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在此下海;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反抗外来侵略事件--中法马江海战爆发在这里;船政学堂派出了中国最早的留欧学生,严复等人青史留名;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设在这里,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水上飞机在此起飞......太多的第一让马尾、让福州船政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P>
<P>  现在一号船坞等船政遗址都已经修复开放,在这个当年远东最大的船坞可以看到在法国本土已经消失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风格的轮机车间,还有法国风格的钟楼。在船政建筑群的外围还可以看到国际公认的重要航标之一、被称为"中国塔"的罗星塔,为纪念中法马江海战中殉难的796位福建水师官兵而修建的昭忠祠,位于马限山上的众多炮台,还有英国领事分馆、圣教医院、梅园监狱等等。</P>
<P>  在福州2200年的历史里,马尾船政的故事像一朵璀璨的烟花,美丽耀眼而短暂!稍纵便逝去了。</P>
<p>
<P>  旅行家指点</P>
<P>  福建船政建筑群:位于马尾造船厂内,是船政文化的典型文物群。旧址现存昔日远东最大的一号船坞、二号船坞、中国最古老的造船厂轮机车间、合拢厂、法国式钟楼、世界罕见的绘事院、官厅池、飞机滑道等遗迹,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罗星塔:罗星塔位于现在的罗星山顶,相传始建于南宋,明朝初年被绘入郑和的航海图中,从此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重要航标之一,被称为“中国塔”。古代福州水路,罗星塔为必经之地,地势险要,因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1884年马江海战,中法海军在此激战。</P>
<P>  马江海战纪念馆:马江海战纪念馆即昭忠祠,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中法马江海战中殉难的796位福建水师官兵而修建,位于马限山。 </P>
<P>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该馆通过大量珍贵文物、图片、模型以及各种仿真场景,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展示了中国船政在近代中国先进科技、新式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P>
<P>  英国领事分馆:五口通商后,英国人在马限山上建起了几座豪华建筑,作为英国殖民者及海员的俱乐部,挂上英国领事分馆的牌子。时任船政大臣的沈葆桢为了国家利益,在1874年不惜重金买回了领事分馆产权及周围土地。 </P>
<P>  圣教医院:位于马限山,是一所由英国教会基督教圣公会创办的医院。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许多外国货轮进出马尾港,英国教会在马尾设立医院,专为外轮船员看病,兼管外轮检疫。 </P>
<P>  梅园监狱:位于马限山,鸦片战争后,英国贩运鸦片的船只停泊罗星塔水域,英国人以抓捕海盗为名,滥抓无辜船民,勒索“护航费”,并自设监狱。 </P>
<P>  炮台:中坡炮台位于马限山上,在1884年中法海战中协助福建水师英勇抗敌,粉碎了法军占领船厂,占领福州的企图;北岸炮台,位于南般村,也称南般炮台,始建于1657年,山上是主炮台,安放大炮一尊;山下西边沿江是五座并列的炮台,后面靠山建有弹药库通过地下隧道与炮台连通,中间还建有地下室。</P>
<P>  一坛佛跳墙和三根空心菜</P>
<P>  曾经有人把革命和口味联系起来,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中国嗜辣的地方都是革命的发源地,好辣子的毛泽东打败了喜白开水的蒋介石。喜吃咸辣的人喜欢革命,革命成功了就把这个爱好推向全中国,所以现在福州的四川菜、东北菜、江西菜、湖南菜遍地开花。可是出了福州,没有人知道“荔枝肉”是什么。</P>
<P>  福州人的祖上是什么?是流亡的皇室、逃窜的臣子,是温良恭俭让的读书人,是自私保守的生意人?高大魁梧的北方人在福州看着满街小个子男人女人就奇怪:都是中国人为什么高度不一样?吃了福州人的菜就明白了:北方人吃肉,福州人吃草(空心菜)当然就不一样了。</P>
<P>  解放初期闽江两岸快到福州的一段江边红的是福橘,绿的是橄榄。后来福橘没有了,剩下橄榄。福橘是水果可以不要,但是橄榄是菜,绝不能没有。过去福州人一日三餐都是稀饭,那稀饭稠稠的,一碗稠稀饭,三粒咸橄榄(海边盐多)就是福州人的一顿饭了!</P>
<P>  闽菜的招牌菜是“佛跳墙”,而福州人饭桌上的招牌菜是空心菜。空心菜福州人百吃不厌,最经常的吃法是拌,摘净洗净到开水里一捞,滤干水后拌入猪油、蒜蓉、酱油、盐等,清爽爽香喷喷,咬到嘴里还脆生生的。</P>
<P>  福州的空心菜有两种,一种是水空心菜,茎粗叶大色浅,三根可以炒一盘。但福州人最经常吃的是长在地里的旱空心菜,茎细叶尖颜色深。七八十年代,福州人还没有用上煤气,烧的是蜂窝煤,福州人的垃圾主要两大内容:煤灰和切下来的空心菜梗。</P>
<P>  福州人的喜甜,喜清淡,喜蒸煮,忌煎炸,认为油炸的东西“热”(火气大),崇尚“凉”(清凉,火气小)。福州人八十年代之前不吃鸡和鸡蛋,吃鸭蛋鸭子,认为鸡是“热”的,鸭是“凉”的,菜市场里的鸡和鸡蛋比鸭和鸭蛋便宜。</P>
<P>  摆到台面上的闽菜当然还有许多经典的,比如“鸡汤汆海蚌”。闽菜中用“汆法”制作的汤有许多,“鸡汤汆海蚌”是极品。闽菜大本营福州“聚春园”是老字号,现在的当家人郭宪仁在策划一本书《汆》,他模仿四川奇人魏明伦的《水煮三国》,想把“汆”做到极致。</P>
<P>  福州小吃更有地方风味,比如鱼丸、肉燕和肉松。大街边一间店铺,不大,乒乓响声吸引满街目光。一两个赤裸上身的小伙子满身满头皆白(是地瓜粉),挥舞着粗大木棒有节奏地击打松木圆案板上的肉,你一下我一下,很有韵律感。这是在做扁肉燕皮。</P>
<P>  扁肉燕是福州小吃“四大金刚”之一。扁肉燕其实就是馄炖,不过馄炖皮不是面粉做的,而是用上好精瘦肉和地瓜粉捶打后擀成薄如纸色如玉的皮。这肉包肉的馄炖配上高汤,加点胡椒粉和葱花,滴一两滴香油,味道和北方的馄炖确实不一样。</P>
<P>  “四大金刚”其他三样就是蛎并、锅边糊和鱼丸。鱼丸是福州最常见、最实惠的食品,用海产鳗鱼或者鲨鱼肉做主料,掺上地瓜粉打成羹状再包上肉馅制成。做鱼丸是一个赏心悦目的过程:厨师面对一口装满清水的大锅,一手拿着羹糊状的鱼肉糊,一手用勺子挖肉馅,一眨眼,一粒白白的、包进了肉馅的、活象乒乓球的鱼丸就从拇指和食指间捏出,像变魔术的大师。随后厨师的手向清水里一放,一粒鱼丸就漂在水面上。之后用漏勺捞起来下到冷水锅里,待水沸起锅加入葱花胡椒粉鱼露米醋,浇上高汤就可以食用了。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_ 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_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巴士福州 ( 闽ICP备2023006733号-1 )

闽ICP备2023006733号-1 闽公网安备 35048102000101号

GMT+8, 2024-11-16 16: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