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122
- 人品
- RP
- 死鱼
- 条
- 战斗力
- 鹅
- 节操
- 斤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本报驻肯尼亚记者/谢意
初到一个陌生地方,乘坐当地公共交通工具是不可避免的新鲜体验。即使在东非国家肯尼亚生活了近三年的我,也不禁感叹于肯尼亚形式多样的交通工具。 “马踏途”像移动迪厅 肯尼亚最大众化的交通工具是小巴,当地人称之为Matatu,Matatu是东非通用的斯瓦希里语词汇,意为“三”。据说当年票价是3分肯尼亚先令,由此得名。 随着物价不断上涨,“马踏途”的票价也今非昔比。在内罗毕,坐车去近的地方一般要花20先令(约2.2元人民币),稍远的就要50、60先令(6、7元人民币),而且票价根据时间和天气情况随时上下浮动,全凭司机和售票员说了算。上下班高峰票价就高,而一旦下雨,票价必定翻倍。 “马踏途”多为私人所有。买辆“马踏途”,雇个司机和售票员在路上拉客人,在肯尼亚一度是普遍的生财之道。但随着油价上涨,利润降之又降,这种投资手段已不再时兴。 饱受战乱多年的刚果(金)也有这种小巴。那里的小巴大多破烂不堪,在车身上开几个或圆或方的洞,就算窗户,塑料薄膜权当“玻璃”。与刚果(金)的小巴相比,肯尼亚的“马踏途”可谓豪华,不但一路音乐相伴,而且人人有“大座儿”,因为肯尼亚交通法规定,“马踏途”必须保证乘客人人有座位。 “马踏途”上永远播放着喧闹而动感的音乐,到了晚上,许多“马踏途”会把车内的彩色小灯全打开,活脱脱一个移动迪厅。许多小巴的车身被涂鸦上各种图画。 肯尼亚尽人皆知,“马踏途”司机开车最疯狂。所有车都让着“马踏途”走,这让“马踏途”事故频发。因此,乘客上车以后都会主动系好安全带。凡事都有两面性,疯狂的司机带来了极高的效率。无论你去哪里,除去等车时间,坐“马踏途”永远是最快的。 人力出租车“包达-包达” 穿正装坐“包达-包达” 在肯尼亚,街上打不到出租车,都是事先打电话到出租车公司,谈好价钱,上门服务。出租车价格奇高,20公里的路要1500先令(约8元人民币/公里),普通人无福消受。在肯第三大城市基苏木,一种“骑车带人”服务应运而生了。 基苏木是边境城市,紧邻乌干达,很早以前,肯尼亚与乌干达之间的边境间往来都是靠自行车。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想到为没有自行车的人提供载客服务。由于这一业务最初是在边境(border)产生,就被称为“包达-包达”了。 “包达-包达”随处可见,招手即停,每公里只要10先令(约合1.2元人民币)。 在基苏木,街上满是奔忙的“包达-包达”。车座上坐着身穿正装、刚下班的职员,或是怀抱小孩的妇女。在街角或商店门口,车夫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还不忘招揽生意。一旦价格说定,有着修长双腿的年轻小伙子,跨上车就走。 并不是所有自行车都能成为“包达-包达”。车主通常会对自行车加以改造,加固、安装照明灯和后视镜,用海绵包裹后座。有的车还被涂上鲜艳的颜色,非常引人注意。 基苏木市约有1.4万辆“出租自行车”。车主们每天在烈日下蹬车,却都希望天气再热些,以吸引更多人搭车。 链接 五花八门非洲车 “驴出租” 肯尼亚东部小岛拉穆被称为“驴岛”,全岛只有4辆车,却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头驴。于是,驴子成为当地客运和货运的重要工具。 “驴出租”也是岛上的特色旅游项目,记者体验了20分钟,收费100肯先令(约11元人民币)。 木头自行车 在乌干达等非洲国家的贫困地区经常可以见到一种木制脚踏车。这种车没有链子和脚蹬子。骑车人一只脚踩在“车梁”上,另一只脚蹬地,靠惯性前进。最初这种车只是孩子们的玩具,后来演变为交通和运货工具。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 _ 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