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4
- 人品
- RP
- 死鱼
- 条
- 战斗力
- 鹅
- 节操
- 斤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7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1987年:贵阳第一辆中巴:熊猫牌
1987年,财力有限的贵阳城市公交发展缓慢,市民出行十分不便。
贵阳两名精明的市民看到此情况后,合伙购置了一辆陈旧的熊猫牌中巴车沿现在的1、2路大巴线环行,苦盼大巴的市民忽然看到这辆中巴,虽嫌票价稍贵(当时为5角),但还是义无反顾上了中巴。
而中巴车的出现,也令政府看到了解决出行难的希望。财力有限的贵阳市政府提出了多家办公交的方案,鼓励私人购车参与营运。1989年至1990年这两年间,该市私人购车参与营运迅猛发展,至1990年,竟多达700余辆,与当时的贵阳市公交公司车辆拥有量不相上下。
1990年,随着中巴逐渐增多,市民们纷纷弃自行车而改乘中巴出行,到1991年,贵阳成为全国省会城市自行车拥有量最少的城市,为当时一道奇观。规范有序的管理,促成并造就了“贵阳客运现象”。
二、1992年:拍卖经营权,注入“新血液”
1992年,贵阳市社会客运市场再开全国先河,率先提出业主有偿使用经营权的办法,不仅控制了中巴无序的发展,也为市政建设资金缺口注入新的“血液”;当年首次拍卖10辆中巴车所获60万元均投入城市道路改造中,而中巴入黔经过5年的磨合,车型也从五花八门统一为合适乘客站与坐的加高、加大的大中巴。
私人中巴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国有公交企业的官商作风,贵阳市国有公交、私人中巴双双进入了良性循环轨道。
至1995年,由于管理机构尽职尽责,贵阳市中巴已完全制度化。这时的中巴线路及车辆分别达到48条和1150辆。
三、1997年:中巴“追吊”,市民抱怨
据介绍,15年来,中巴发展分为3个阶段,1991年之前为发展期,1991年至1997年为整合规范期,之后,不利因素凸现。
1997年后,随着贵阳市建立大都市的举措逐步落实,现代化的城市出现了不和谐的景观:几近报废的众多中巴显得破旧不堪,从业人员们为了争揽客源,一路行车均是“追、赶、吊”,而同时期的全国省会城市,中巴车却已全部退出市区经营,执行“一大一小”经营模式。这期间,中巴车成了该市各职能部门难以“治愈”的痼疾,也成了市民心中一痛。
四、2004年:市区中巴全部退出
“一大一小”,就是一个城市交通格局以发展大公共汽车和小轿车(出租车)为主体。
在中巴凸现弊端之时,贵阳市公交却发展迅速,执行了无人售票等便民措施,拥有1600余辆高档客车,完全能满足市民对“一大”的要求,随着该市城区迅速拓展,“一小”满足不了市民出行需要。因此,为了回报曾对贵阳社会客运作出了贡献的业主们,贵阳市政府采取了退出一辆中巴改上一辆出租车上线营运的“中改的”政策;这样既避免车主受损,也符合该市强市升位硬件要求。
http://buyisen.bokee.com/viewdiary.15545145.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