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30
- 人品
- RP
- 死鱼
- 条
- 战斗力
- 鹅
- 节操
- 斤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28
|
商报记者 | 周湘瑜 公交票改实行的第二天,厦门网上就出了个帖子,一名网友提出,数条线路在段点设置等方面不合理,他还从29条3元线路中挑出了19条一一分析。他的这个帖子截至昨日上午10时,点击率已经超过14855次。记者从业内人士口中获悉,这名网友是个巴士迷,是个十四五岁的中学生。
记者通过电话和网络联系上他,该网友表示,正在读初三,是厦门本地人。但他表示,不愿意透露任何个人信息。至于为什么对公交车那么感兴趣成为巴士迷,他说,没有理由,就是喜欢。记者只好暂且以“W”代替他。
记者从公交集团了解到,在W提出质疑的19条线路当中涉及到的莲坂国贸、武警支队等段点,目前已经进行了调整。
昨日,W还提出了对厦门公交的更多建议。W说,此次票改,一些跨段点的设置不合理。他提出,目前,跨段点设置还是偏多,集美海沧翔安的部分进岛线路应该仅收取1元。而岛外的天马、洪塘等可以作为跨段点,过了天马、洪塘等跨段点各加价1元,同时保证全线不超过3元。
另外,W还提出,在实行跨点整合的同时,还应降低学生卡的折扣幅度,如3折、2.5折,以及开设成人卡,也有折扣。成人卡的办理可有一定限制。
并且,最好实行换乘优惠。W说,厦门的公交直达率已经太高。可以学习国内其他城市,设置一些免费换乘站,乘客乘车到免费换乘站,再乘车到目的地。或者,也可以推行换乘优惠。比如,从A地经B地到C地,乘客从A地上车刷卡,到B地换乘时要第二次刷卡,可以对第二次刷卡实行免费或者优惠。当然,换乘时限也要规定,他说,有的地方规定,90分钟以内换乘有优惠,这种方式可以借鉴。换乘点有了保证,优惠政策也能推行,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换乘。
W提出,有一些BRT链接线,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与公交进行换乘优惠。
据了解,明年我市将重点解决换乘点与首末站的规划建设。
巴士迷W的生活点滴
W已经有上万张与公交车相关的图片,当天乘公交车出门,他都会拍下照片,然后在电脑上建一个文件夹,把资料存入。如果去外地旅游,他也会到处拍公交车。如果不是全家出行,他坚决不坐家中私车,不管多远,都选择公交出行。“这种喜好是天生的。”
他只是厦门巴士迷中的一员。他说,他熟悉的厦门巴士迷有十五六个,不少是中学生。他自称不会去背线路,但是靠理解,可以把线路都记下来。最新出台的编号,他已经记住。
每条线路的车辆车型型号他也清楚,比如他最喜欢的是开元公司的黄海欧风。有时巴士迷会用外观形容一辆车,比如厦门惟一的寿星头是原来的95路,有些车辆的“眼睛”是三角,他们就把这种车型称为“三角裤”。
W说,他还是半个飞友加四分之一个铁丝。
飞友是指一群喜欢坐飞机,研究飞机,看飞机的人,意思是飞机之友,飞行之友。铁丝,自然与铁路有关。如果要有个统称,W可以称为“交通体系迷”。
关注的不只是票价
他说,他每天都坐公交车,但不会没事就去坐公交、看场站。巴士迷碰上“有事”的时候才会去“活动”,比如换新车、调车。
他说,靠着巴士迷的“发现”精神,他们总是能够抢先得到信息。哪路车要换车,天然气公交车会在哪些线路上,他们往往通过“发现”就能得出结论。如知道有新车下线,他们就可以去场站看看车,参考一下其他的消息,就能够猜出加车的是哪路。等到新车上路那一天,他们就去活动。
他关注的不只是公交票价、新车上路而已。“一批新车上去有退车,退给谁,谁再退给谁?”这些他都去关注。他说,“就对这种东西很有兴趣,说不出来的。”
他收集的这些材料,往往不会对外发布,他自称也不经常给公交集团提建议,不经常在网上发帖子,问题大的话,才会出来说说,比如票改。
他还说了一句话,说完之后表示这是个“笑话”,他说:“我喜欢巴士。但有时候更喜欢和巴士公司口水战,因为我了解得多,他们口水不过我。”
坐公交总能最便宜
对公交了解得很透,W说,票改对他没任何影响,不管票价升降,他乘坐公交车进出岛,也自信总是能够保持价格最便宜。
他自称,他家离武警支队只有1站路,不过,如果去浒井,虽然954可以直达,但他都选择转乘。他算了一笔账,坐954到浒井,如果刷E通卡,费用为2.7元,但他先坐33路到马垅,然后从马垅转957路到浒井,只要1.8元。
记者说,换乘需要时间成本。他说,很多人喜欢直达,但,“这样换乘,时间不会多5分钟。”
记者说,有人说应该全市坐车1元甚至不要钱,他说,这些人都是被惯坏的。他自称,他不在“这些人”这个范围内。他说自己很客观,因为厦门公交确实也为大家做了很多事。
(周湘瑜)
香港巴士迷从学生时代就迷巴士
巴士迷是一个源于香港的术语,指对公共汽车(即港式粤语的“巴士”)有一种近乎狂热程度爱好的人。他们可能会喜爱搜集巴士的模型、广告及相关的路线资料和出车安排,或喜爱拍摄巴士的照片,又或喜爱乘坐巴士的感觉。
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巴士迷,其中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较多。
香港的巴士迷文化,是香港常见的次文化范畴之一。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香港城市环境、电子产品及资讯科技普及化,以及巴士公司不定时变更巴士路线及车队有关。
香港地少人多,市区居住环境不敷应用,港府在新界一些地方,开发土地成为新市镇。1980年代以后出现的巴士迷,有一部分就在这些新市镇成长。
香港在校学生,在上学日期间所选乘的交通工具,除铁路外,巴士是主要乘车工具之一,往返住家至就读学校的周边地区。他们平时乘巴士,或许感觉烦闷;但久而久之,他们便对巴士的派车规律、巴士型号、行车时间等资讯相当有兴趣,因而对香港巴士建立了情感,进而研究香港巴士。
因此香港不少巴士迷,多由中小学时期开始迷上巴士。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巴士迷拍摄巴士,多是用菲林单镜反光相机为主。当时这些摄影器材价值不菲,只有少数巴士迷有能力负担。而且当时资讯不发达,巴士迷比较难得到巴士资讯。之后,摄影器材大幅增加,个人电脑(PC)、互联网兴起,巴士迷获取资讯的途径增多,研究巴士的途径也增多,开始了巴士迷的黄金时期。
每隔一段时间,香港的巴士公司,为改善巴士服务、减少空气污染等,都会引入新款车,或者改变服务模式,香港运输署也会增辟或删减巴士路线,这些不断的变动,增加了巴士迷的新鲜感。巴士迷文化也就持续不衰。
据称,在香港,一些娱乐或唱片公司,将属下的歌手艺员、每年推出的乐坛新人,以巴士车身广告、巴士站的灯箱广告、或在路讯通的视像节目或广告推出,一些偶像歌迷,因喜欢这种广告宣传媒介,而开始拍摄巴士,变为巴士迷,有的巴士迷,因为拍巴士,变成了歌迷。
(周湘瑜 整理) |
|